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算是骗贷吗

1、骗贷的定义

借款人通过虚构的项目,伪造合同、财务报表,提供虚假的财力证明(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虚构产权证明、刻假章、办假证,然后向银行申请借款。

银行各种审核、评估也没有找出不对的地方,借款人“侥幸”借到了钱,这种叫骗贷

2、违法放贷的定义

借款人提交贷款申请后,银行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信用资质借款用途等进行贷前评估以及综合审核,不允许出现玩忽职守、查而不审的情况,或者明知道借款人的资质条件差,恶意发放贷款。

如果银行没有做到应尽的审核职责,那么就属于违法放贷

因此银行审核都很严格,对于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资料,判定真伪,银行都有丰富经验。

但是为什么对于有问题的贷款材料,银行依然愿意发放贷款?主要原因还是银行有最低业务量要求,即每种贷款最低需要完成多少放贷,不达标的话上至领导、下至业务员都需要扣钱,因此这种情况就催生了违法放贷。

3、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

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算骗贷吗?

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可能有借款人骗贷、或银行违法放贷之嫌,但是不算是骗贷

如果是骗贷的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银行是可以报案的,之后警方立案追查。

而实际情况中,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因为达不到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程度,绝大部分银行首先会采取抽贷的策略,其处理方式亦不同于骗贷。

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的后果

银行借钱给借款人,更在意的是借款人是否能按时还款。至于钱具体花在哪里了,银行没有很大的意愿知道,也未必有能力调查和知道

当然,对于贷款用途的风控还是有的,比如会按要求提供消费凭证或者查银行流水。

如果被风控系统发现,最直接的处理也是抽贷,只要你按时还款了,没有造成重大损失,银行不会视之为骗贷而报案。

5、市场如何规避

贷款用途管理一直是银行、金融公司贷后管理的难题,伴随监管制度约束和处罚趋严,金融公司也加大力度排查贷款资金流向,确保贷后管理合规及贷款资金安全。

比如贷前贷中环节,明确消费贷款指定用途,合同层面做到消费贷款用途合规;贷后环节,纷纷推出线上贷款用途证明和消费凭证上传渠道,建立贷后资金管理闭环。

借款用途证明主要通过消费凭证图片体现,包括消费发票、装修合同、购物小票、账单截图等信息。

借款人而言,不按照指定用途使用消费贷款资金,不仅可能影响自身信用,而且还面临提前收贷等违约处罚。

根据最新《个人贷款管理办法》,监管要求在个人贷款支付后,贷款人应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贷款人应加强对借款人资金挪用行为的监控,发现借款人挪用贷款资金的,应按照合同约定采取要求借款人整改、提前归还贷款或下调贷款风险分类等相应措施进行管控。

随着银行的审核流程不断加强,监管对于银行的管理要求不断拔高;作为借款人,一定不要妄图钻空子,要提供真实的申请资料去办理贷款,否则面临的将是轻则抽贷,重则面临更严重的刑事惩罚

在此提醒广大借款人,为自己积累点滴信用,切勿挪用贷款,理智贷款。